摔跤吧爸爸观后感【荐】

更新时间:2025-10-07 17:41:50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荐】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

影片讲述了前摔跤好手马哈维亚训练自己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的故事。在印度这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度里,女人从事摔跤行业是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于是作品很快就被打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

我们都期待,这是阿米尔·汗继《芭萨提的颜色》、《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之后,又一部探讨社会现象的佳作,但整个故事看来,完全和简介给人的印象不同。

没错,片中确实有两个姑娘在父亲的指点下,成为了优秀的摔跤手,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这些内容在整个故事中,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被弱化的。

大女儿进行比赛

我们不妨来理一理整个故事的脉络。

故事一开始,马哈维亚这个退役摔跤手就在办公室里,和同事进行了一场即兴摔跤,不出意外他赢了,这叫英雄的亮相,随后由旁人说起了他的过往辉煌战绩,这叫英雄过去的传奇,然后迎来的就是英雄现在的传奇,马哈维亚如何顶住邻居的非议和女儿的顽皮,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女儿进入国家队之后,他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训练方式和策略,要优于国家队,最后顺利护送女儿赢得金牌......

看见没,影片的主题不是讲两个姑娘多励志,而是讲姑娘他爹有多牛!这其实,就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印度英雄主义故事,只不过,这次女人赢得了一席之地罢了,而背后笼罩着的是男性巨大的光环。

其实从中文译名,已经能看出端倪,摔跤吧!爸爸,而不是,摔跤吧!女儿!

这样的故事,要实现引发男女平等的思索,恐怕是力不从心,最可怕的是,影片中的两个女儿,从没有主动喜欢过摔跤,而是在父亲的逼迫下,进行训练,当然她们感悟父亲的苦心后,从一种理解的角度,接受了父亲为自己安排的人生。

女权主义,关键是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她被安排了怎样的人生,我们从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的高尚男人,而不是一个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这能算女权主义吗?倒像是在歌颂男人的高瞻远瞩,批判女人的鼠目寸光。

同样是打女权主义旗号的运动题材,《灵魂拳击手》(Mary Kom)就显得出彩的多,这部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主角自己爱上了拳击这项运动,励志成为拳击手,她不顾父亲的激烈反对,一路艰辛走来,最后成功。这种女性对于传统命运的反抗,才能体现女权主义。

《灵魂拳击手》

由于《摔跤吧!爸爸》将于今年登陆中国,所以近期出现了一系列对影片进行宣传的文章,随便翻了几篇,无一例外都是讲述阿米尔汗如何敬业,为了影片又是增重又是减重,他是一个如何杰出的演员,基本没有关注饰演两个女儿的演员......

从这些宣传文里,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影片弥漫着的浓重男性气息,对于一部标榜女权主义的作品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

各种前期宣传文

印度电影每年虽然产量巨大,但真正能获利的,只有百分之十几而已,大多制片公司也没有好莱坞那样雄厚的资金,一两部片子的亏本,可能就会导致公司倒闭,所以,印度电影非常依赖明星效应,来保证票房收益,而印度社会男尊女卑的现状,也让这种明星效应主要针对男明星。

最著名的就是所谓“三大汗”制度,即影片从选角到剧本,都是围绕阿米尔·汗、沙鲁克·汗、萨尔曼·汗,这三个少数能在全印度受欢迎的男明星来制作,所以我们能想象,为什么《摔跤吧!爸爸》会拍成这样,因为没有制作公司敢把宝压在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演员身上。

事情也有例外,去年的印度佳作《女生规则》(Pink)同样是阐述女权主义,同样是启用了三个不知名的年轻女演员,同样搭配了重量级的宝莱坞男星阿米特·巴强,却在明星效应和意义深刻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三个女演员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由于能力有限陷入危机,随后仰仗精通法律的律师(阿米特·巴强饰演)打赢官司,整部片子,既有对男性英雄式的刻画,也有对女性反抗式的描述,法庭上,律师的义正言辞和女性受害者的激烈辩驳,相得益彰,谁也没有盖过谁。

果然,影片不但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票房也一路走高。可见,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只要有巧思,电影不一定需要牺牲内涵。

只能说,阿米尔·汗实在太红了,很难想象有他参演的片子,能允许别的演员在戏份上,与他分庭抗礼,但没有阿米尔·汗,这部片子还会不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恐怕连在中国上映的机会也没有,《女生规则》虽然获得成功,但它的票房目前也只有《摔跤吧!爸爸》的六分之一都不到,随着在中国的上映,这一比例无疑还会下降。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有不少宣传文说《摔跤吧!爸爸》好看到,让印度观众最后起立看完......我必须辟谣,大家看奥运会就知道,印度人很少有机会拿金牌,甚至奖牌,而印度人又极其爱国,所以当荧幕上出现印度国旗和国歌时,他们的爱国热情瞬间被点燃了,他们的确是起立了,但是向国家致敬,而不是向影片致敬。

我看的是枪版,国歌一响,画面上就出现人头,因为观众起立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故事而言,《摔跤吧!爸爸》还算是个可看的故事,制作上也远超印度电影平均水平的,尤其是印度电影拖沓的毛病,在本片是没有,让人出戏的歌舞MV也没有,整个故事节奏很快,与去年萨尔曼·汗《苏丹》这部同样是摔跤题材的影片相比,本片在故事上已经是作出了很大的创新,它的票房能轻松超越《苏丹》,成为去年印度电影第一卖座片,也是情理中的。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2

这部电影期待了很久,对于主角-阿米尔汗大家最熟悉最记忆深刻的《三傻大闹好莱坞》里的表演,表演出色到位,并且电影反映的是应试教育问题,而《摔跤吧,爸爸》反映的是印度重男轻女的问题。

这部电影突破以往的印度惯例,就是电影里没有穿插各种群体歌舞,反而中国电影却开始有了,例如成龙大哥的《功夫瑜伽》最后结束画面就是印度群体歌舞表演。

所以说《摔跤吧,爸爸》的导演,敢于走一条不寻常路,印度电影一点点的小改变,也说明印度在改革,去年货币事件对印度产生各种社会问题,但是印度还是最终完成了这次金融改革。

对于印度虽然一直不咋感冒,但是你要看到别人在努力在进步。

不可夜郎自大。

说说这部电影内容(有剧透内容),主角我就叫摔跤王吧,这样容易叙述些,摔跤王由于没有国家支持,没有获得过国际上的金牌,没有让印度的国歌在体育场中回荡,慢慢的遗憾。

后来想到可以让自己的子女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始造人,造了四个都是女孩子,并且全村的人都嘲笑他,中国农村也有这种现象,就是一定要生个儿子,否则在村里没地位。

可以理解。

摔跤王就放弃了生男孩子的希望,收起自己的奖杯放 ……此处隐藏22925个字……/p>

如果一个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那他的孩子不可能出来拔萃,除非孩子本身特别厉害。我相信所有那些有所建树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一对睿智的家长,能够陪伴他们成长,能够在她们成长的关键时期提供重要的帮助,引领他们走得更远。

好的家长总是不停地肯定孩子。

影片中的父亲一直相信他的女儿能够成为世界冠军,尽管历史上印度女子从来没能摘得桂冠。他就那么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女儿在摔跤上绝对有天赋,一直一直给予她们正确的指导,充分的信任。

相比较之下,体育学院的教练就让人所不齿了。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自私的人,第一次出场就以侮辱学员的家长开始。他只关心奖牌数,不在乎学员的个性差异。学员本身擅长攻击,他却非要她们防守。他宁肯保守地要求学员争得铜牌,也坚决不同意她们去挑战未知的冠军。每次学员比赛失败,他只是一味地指责她们——“你是怎么防守的?”“你今天是怎么搞的?”眼神里满是嫌弃、鄙夷,从来没有给予她们及时的安慰和正面的鼓励。他充当了学员摔跤场上的差评师,他对学员没有爱。

相反男主角却总是用肯定的眼神注视他的两个女儿,在赛场上为她们呐喊助威。

有人说所有的问题孩子都是因为缺爱。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难道不是在吸引我们的关注吗?所有人都不喜欢被忽视,被否定。我们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能做得好。只有当我们感受到爱,感受到信任,感受到被关注了,我们才能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前段时间央视的纪录片《镜子》在众人心中掀起一阵波澜,人们久久不能平静。

到底是什么把我们原本可爱阳光的孩子变得麻木冷漠甚至无情无义?

作为家长,我们背负着各种社会赋予的角色,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我们认为值得拥有的一切,我们努力要实现自我价值。可是,当我们回到家里,卸下面具,准备享受天伦之乐时,看到的却是孩子冷漠的眼神,不屑的表情,我们的心仿佛在滴血。

我们哪里错了?我们没有错啊,我们所有的努力不都是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吗?我们自认为我们太爱孩子了,太想让他们过上优越的生活才会忙碌、拼搏,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孩子?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教育?

答案,在风中。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5

今天是普通话二甲考试失败的第一天,离英语四级考试倒数一个月。让我想到一句:“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能想到这句调侃的话,说明自己还是一个乐天派了,哈哈哈,就这样安慰自己吧,毕竟该考的还得接着考。有朋友安慰我说:“没事,你计算机二级过了呀。”这应该算是一种情绪的转移吧。人们总是喜欢在转移或对比中回避失败。但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认真备考,拿出毅力,与普通话、四级“摔跤吧”,也算与今天看的电影扯上一点关系。

《摔跤吧,爸爸》自5月5日上映一周以来,成功甩开《银河护卫队2》,票房持续不断。情节并不新奇,但节奏恰到好处,将体育的刺激性和电影的艺术性完美融合。突破了题材的限制,能够让人们在笑与泪后,有所感悟和思考,电影便已经成功了。更何况还有演员阿米尔.汗令人佩服的职业精神,影片中要饰演19岁、29岁和55岁三个人生阶段,他选择先拍55岁,狂增到194斤,然后花五个月狂瘦50斤后拍29岁的阶段,这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电影质量的追求,更是对观众的负责。为此我即使有资源还是去影片贡献了自己的一票。

首先是吉塔与爸爸的“摔跤”。爸爸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和国家的不支持,因没能完成自己为国家争光取得世界金牌而遗憾,希望通过自己的孩子实现梦想,不曾想,一连四个女孩子。但人生却是充满着偶然与未知。吉塔和妹妹因为一次与伙伴的打架而让爸爸重新看到了希望——女孩也可以摔跤。于是便开始了恶魔般的训练,每天五点起来跑步,穿上表哥的宽松衣服,甚至剪成短发。于是吉塔

开始反抗,调爸爸的闹钟、故意输给表哥、故意拐伤脚等,有一天去参加同学的婚礼,成为事件的转折点,同学诉说着印度女子从出身就开始注定了14岁嫁给陌生的男子,与锅碗瓢碰相伴,相夫教子度过自己的一生。由此吉塔他俩真正的开始爸爸的训练。在这一次的“摔跤”中,爸爸胜利了,更为重要的是吉塔姐妹迈出了印度传统的枷锁,不再成为千千万万印度女人中的一位。

其次是吉塔与自己的摔跤。经历一次次的比赛后,吉塔成为了世界冠军。并且成功进入到国家体育学院,受到专业的指导。从小农村来到了大城市,接受着正规的训练(教练没有因材施教的加强吉塔善长攻的优势),同时也受到了大城市的诱惑,开始留长了头发,和同学去聚餐,看电影,吐美甲,这一切都是那一年龄段的女孩再正常不过的了,但对于想要为国争光大的她是要抵住诱惑的。并且在回家后因嫌父亲教得过时而与父亲发生隔阂。结果便不言而喻,她在国家级的比赛中首轮便被淘汰了。在经历多次失败以及妹妹的到来下,她开始反思自己,跟父亲为自己错误的行为道歉。剪回短发,姐妹齐心投入训练。并且有父亲给他平时和现场的指导,取得了两场重要的比赛,成为冠军,终于迎来了20xx年在印度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在这一场中,父亲由于之前的让教练挂不住面子而被阻止在外。吉塔只能自己面对曾两次败给澳大利亚的选手,这一次她带着父亲对他的寄望,带着印度人从未取得金牌的不甘心,凭借自己,在最后的10秒钟,逆袭成功,取得了冠军。在奏响自己国家国歌的那一刻,她与自己的“摔跤”退成功了,由需要父亲的指导取得比赛到完全地凭借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人格和自尊。

最后,吉塔的胜利正如他爸爸所说:“你的对手不是那个选手,你是在跟所有歧视女性的人在战斗。”吉塔与历来印度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摔跤”,并且摔得很漂亮。体现出了电影的厚度。在吉塔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收到了村里人的冷嘲热讽,而且第一次的能够参加比赛仅仅是举办方为了吸引眼球,博得收入;再到后来随着比赛等级的提高,需要专业的垫时,体育局因为是女性而没有给予经费的支持;到了国家体育学院后,高层却不作为,只看重结果,教练不能因材施教和目标太低而没能发挥出吉塔,或者更多运动员的潜力。但吉塔和爸爸都努力地克服了种种困难,为自己的国家争了光,并且向所有歧视女性的人发出了最有力地呐喊!她将成为印度女性的榜样,相信由此,会有更多的女性开始为自己而活。

补充,有人认为这部剧充斥着男权中心的思想,“为什么在有能力让孩子读书的情况下,仍然让孩子去摔跤;假如两个孩子和普通人一样,成为一个普通的运动员,未取得成功,父亲的做法还值得赞扬吗?”首先我们要充分地将视野放到印度那个国家,不能以自己所处的环境去做出不负责的评论;再次,吉塔的父亲是看到女孩的天赋才开始训练他们,并且说给他一年的时间,如果不行,他将永远放弃自己的梦想,说明了他是从一个摔跤运动员专业的角度衡量了自己女孩的能力的,认为是有希望的。再者,他曾跟妻子说:“你不要误会,我不是不喜欢女孩,我也很爱她们,只是为自己的梦想遗憾。”还有他收藏整理了孩子任何一场比赛胜利的信息,足以说明他与其他印度家长是不一样的。

印度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改变印度女性的命运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要抱有希望。坚信历史总是会随着一批批人的努力而前进!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