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感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1 13:27:14
起跑线观后感12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起跑线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起跑线观后感1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也许心灵的震撼就是一种感动。话剧《人生起跑线》带给我的虽然不只是感动,但是让我体会最深的却是感动……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安小花来城里读书的故事。小花与苏老师来到大城市,准备来这儿上预备班,可是,苏老师却因为积劳成疾而晕倒了,手足无措的小花只得去当钟点工。而苏老师并不知道小花在当钟点工。在这期间,小花认识了许多好朋友,他们都帮助小花瞒住苏老师她并没有去上学这件事。可是有一天,苏老师还是知道了真相,刚开始苏老师很生气,可当她知道小花是为了自己住院的医疗费而去当钟点工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最后,小花住的乡村寄来了苏老师的住院费,小花也在大城市里上学了。

人穷志不穷,这是安小花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仅鼓励穷孩子应该奋发图强,并且还告诉了那些以为钱是万能,看不起穷孩子、山里娃的人。家境穷没关系,自己没有志向,那才是最可怕的;相反,人穷志不短的人,将来也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就像剧中的孙发发。他爸爸那么惯着他,使他变得目中无人。幸亏在安小花的帮助下,使他改变了错误的想法。

安小花,一个来自山村的孩子,为了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才花那么多的周折,大老远的到城里来。她为了给苏老师治病而放弃学业。她要忍受城里人的歧视,又要打工挣钱交住院费,还要顾上自己的学习,那是一般人一定忍受不了的,可见安小花是多么的坚强。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坎坷坷,困难重重,但安小花不向命运低头。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的。

看看安小花,再对照我自己,我不禁脸红了。安小花在这种环境下,不怕困难,可我就不一样了。小时候,我看见毛笔,便觉得很新奇,便想学习。回家后我便请求妈妈。妈妈想想便同意了。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以后我努力的学书法。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练习书法。我回家后开始练,可没过多久手就酸了,非常麻,从那时起,我对写书法产生了反感。上课心不在焉,回家不好好练习。我跟妈妈说了以后,妈妈摇摇头,帮我辞掉了。现在想起来可真后悔呀!

我懂得了做事一定要坚持

“坚定你的信念,脚下的路自己去走,人生之路,没有过不去的坎。”“‘有理想的人会有明天,没有理想的人只有今天’一句台词,让我们扬起了理想的风帆。”“站在人生起跑线上,凝视前方,珍惜每一个机会,书写美好人生。”

起跑线观后感2

不拼“小升初”

印度教育体系采用小学-中学12年学制,中学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学校属“12年一贯制”。小学和中学自然衔接,没有“小升初”或“中考”,决定升学与否只是门槛较低的期末考试。

学者中学的老师乌米什·沙阿介绍,“只要不是三门主课考试不及格,就可以顺利升入中学”。主课有数学、英语文学、英语语法、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在孟买,所谓及格是百分制试卷过40分。

印度“高考”是教育竞争最激烈的阶段,每年都有大约1000万人参加。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尼赫鲁大学,录取率相当低,只为成绩绝对优异的学生准备,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它们当成志愿。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标相当现实:考一所普通高校,学点专业技能,毕业后参加工作。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穆丝坎告诉记者:“我想考一家医学院,毕业出来后从事医务工作。在印度,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

男生马南就读“普通”私校学者中学。他的母亲说:“印度高考竞争太激烈。我们家马南喜欢板球,想成为板球运动员。我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她对孩子的未来不显得特别焦虑。

印度家长们真这么“知足”?

“学校即阶层”

影片中文译名为《起跑线》,英文名为《Hindi Medium》,直译是“印度中产”,关注的是印度中产阶级难以逾越现状、既无法挤进“上流”、也不愿融入“下层”的尴尬。

对印度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戳中的“痛处”是社会阶层固化现实。印度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阶层固化问题一直存在,而现有“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仅无力消解阶层固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这一现实。

影片中主人公夫妇为孩子费心“择校”,不惜“扮土豪”到“装穷”,片中“母亲”一句台词显露这种“焦虑”的背后动机:“学校就是阶级”。

在孟买的公立学校,老师授课用印地语,英语只是一门课;而在私立学校,一律采用纯英文教学和英文教材。这一差别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求学的路能走多远。在印度,想借子女教育实现阶层跨越十分困难,就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样,主人公夫妇“扮土豪”或“装穷”都行不通,即使穷人家孩子借助“贫困生名额”进私立名校,也会因消费水平等种种隔阂无法融入所谓“上流”圈子。

既然“焦虑”改变不了现实,不少印度家长无奈之余,似乎“乐天安命”。

中国哲学家庄子所说“得意忘言”,意思明了,不必明说。电影语言亦如此。这部印度《起跑线》中不仅显现“虎妈猫爸”的教育理念冲突和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也揭示靠教育“起跑线”难以改变贫富分化“终点”的社会现实。

起跑线观后感3

写下题目,就有一种念书的时候被要求看完电影写读后感的感觉。这几天感觉都很悃,中午强迫自己走了1个多小时,晚上健身房30分钟之后实在感觉不行,庆幸自己做了看电影的决定。

不知道是不是人生中以后都不会去印度了,衡量了一下还是选择了看印度电影《起跑线》,谈不上有多大的期许,只是觉得在健身房再多运动一会,估计就倒下了,还是休息一下比较适合我今天的精神状态。电影院里面也真的是只有小猫三二个了,有时候感觉可以和陌生人一起为某些笑点大笑几声也是好的状态。

谈不上有多大的惊喜,只是有一些估计全人类都很有共鸣的东西再加上一些印度文化元素在里面。教育这件事情,从来都谈不上绝对的公平;至少在我看到的世界里面,富有的有权力的人永远可以选择更好的教育,当然这无法保证他们的孩子一定出色,甚至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但是从机会本身来讲,是的,他们在教育权力的认知和选择上都更优先。电影的话只是一个投射,不是说贫穷就更有人情味,富有就没有人文关怀,在我的认知里面,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享有同样的层次不齐的面貌和人格。

电影好看,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面,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多金、爱老婆、爱孩子然后傻到说我要揭穿你这个虚伪的假面,宁愿让自己的孩子不在这里上学,所以才会觉得感人,所以才可以傻傻流流眼泪也觉得蛮爽的。比起教育的公平,或许那些朴实的夫妻之间的爱、人际间的关心、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才是让 ……此处隐藏6078个字……影的立意之深,毫不夸张地说~甩中国电影好几条街。

本片男主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却一直迁就妻子的想法,一再妥协,为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努力改变自己~那是对妻子和女儿的爱。男女主为了名校的特困生指标,装作穷人移居棚户区遭遇种种困难,邻居的贱民夫妇不顾旁人非议,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了真诚的帮助,贱男还坚决不许男主在银行柜员机取钱(男主哄说是迫不得已偷钱),却不惜在马路上故意被撞~讹人车主钱财给这假穷人小孩凑学费,这正直而善良的穷邻居让人深受感动。男主为幸运中签却也挤掉穷邻居小孩名额而深感愧疚,本打算私下资助读渣校的穷邻小娃,见现状之差而改变主意,决定赞助整个学校提高软硬件教育质量,穷父见娃进步明显而欲感谢渣校的慈善赞助者,终于发现富人邻居的为富不仁(作假,挤占自己穷人指标),准备举报,但看到女娃和赶来劝阻的男女主,却又心软放弃了~他理解父母的爱,却不耻于、不原谅男主欺骗的行为,男主幡然醒悟,在女儿名校礼堂的节目带领渣校学生精彩表演,展示了教育的平等,并揭露自己造假的事实,决定将女儿从这家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所谓名校,转学到自己资助的那家所谓的渣校,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小孩~要成为有爱心、讲平等、懂分享、正直善良的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这男主,在同样出自平民阶层的名校女校长的眼里,简直是人性猖狂。男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妻子心悦诚服,为女儿的教育,做出了绝佳的榜样。

人家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当有一天我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而不是整天什么战狗、厉害了那啥之类的时候,我也会去买票看国产电影并在深夜用手机敲上千字影评。

起跑线观后感11

自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我就喜欢上了印度片,最近也是越来越多的印度片进入影院,《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包括最近新上映了《起跑线》都是让我印象深刻、值得好评的电影。尤其是《起跑线》让我印象最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现在竞争压力,很多家长都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给孩子各种压力。同时各种学校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也让我联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孩子。

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一对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还要对孩子父母的学历、职业、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因素纳入考量。

夫妇两人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先是假装富人,搬进了学区房,初入上流人士场所,结果洋相百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一番周折以后,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理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

印度政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特地规定,包括名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要留给贫困学生。

乍一看这似乎是对贫困家庭的保护,但实际上这种粗糙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种不公,上流阶层凭身份,贫困阶层靠政策,中产阶级便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一群人。也正是这一点,拉吉夫妇在假装上流人失败以后,不得不板筋贫民区,开始扮演穷苦家庭,目的还是为了给女儿争取宝贵的入学名额。

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贫困家庭并非那么好扮演,本来不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又怎么能适应得了这样的生活?丑态百出以后,拉吉夫妇的女儿依然没有得到入学配额,原因很简单,正如学校老师的一句话如果我把这个穴位给一个贫困孩子,那我怎么从中收益?

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部《起跑线》说的是印度的家庭,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也是这样的。如连夜排队入学、高价购买学区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跟风接受早教,强迫孩子学习各种兴趣班等等。

看完电影我五味杂陈,尤其当看到希亚姆的儿子落选的时候,眼泪还是忍不住留下来。

还有影片的最后,私立学校的家长会上,拉吉带着公立学校的孩子们登台演出,孩子用他们的努力和天赋向大家展现了他们的实力,他们是如此的快乐有活力,他们不知道社会的压力,他们只是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他们不知道外界阶级差别与歧视他们很快乐,他们的未来一片灿烂。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校,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这里的孩子也许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可能也缺少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他们很快乐,他们一样可以学习,一样可以开心的玩耍,他们的潜力无限,他们的未来一片灿烂!

起跑线也许没有那么重要,顺其自然,厚积而薄发,孩子也能拥有美丽的明天!

起跑线观后感12

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看了电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轻些,我一定觉得现实会像电影里一样美好,但是现在年纪也不轻了,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打击,反过来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现实里,碰到同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样大公无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谁还不是想尽办法挤破了头不让自家孩纸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啊!其实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人本质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到上层做事还是留守基层干活,自身过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许会干扰一时,但是内因则决定一世,所谓的起跑线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定义的,人生漫漫长路,是场马拉松跑,起跑线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

《起跑线观后感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