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1《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象声词和“轻快”来理解鸭子滑行的轻松。在这段中我没有讲,把时间全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脚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鸭子,能画出来吗?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数孩子都画得非常像。当问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时,好多孩子都说在电视上看过,在书上看过……就这样不讲,他们也明白了鸭子为什么会在水里轻快地滑行。进而朗读这段,读得特别生动。 当学习到第四自然段,“出神”这个词难住了孩子们,没有一个回答的。我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对你感兴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样?有个学生叫起来:入迷。鲁班在“出神”,那他此时在看什么呢?再回到前文,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说明他想出办法了。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要马上去做?”“他怕忘记了,想赶快试试行不行?” “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找的是粗木棍?因为细的会断,也不好修成鸭子脚蹼的的形状。” 是呀,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最后,为什么称这个工具为“橹板”?学生说得更是精彩。人们为了时刻想着发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来命名。这样让不知道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个工具是鲁班发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完了全文,我问他们,你还知道鲁班发明了什么吗?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作业,课下收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回想这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
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2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在课堂上我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引导学生去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优秀品质。一方面,我抓住了“两眼盯着”、“默默地想”、“出神地看着”、“眼睛一亮”等描写鲁班的词语通过朗读重点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另一方面,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比较“脚蹼”和“橹板”的相似点,知道了鸭子脚趾不是分开的,中间有薄膜连着,叫‘蹼’。这种形状的脚非常适合用来在水里拨水,所以鸭子游水会那么轻快,鲁班做的橹板也是这个道理。明白了鲁班不仅是个爱观察、爱动脑的人,而且说做就做,是个爱动脑的人。
后来,我又补充了《鲁班造锯》《鲁班造伞》等故事材料,让学生用“读读想想,画画比比”的方法来阅读,进一步地体会鲁班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3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定《只有一个地球》此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一个事实,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基于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孩子知识面比较狭窄,他们对宇宙与地球的感性认识很浅显。学习此课如果没有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很深地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体会也不会深刻。因此我决定把本课的教学分为两部分进行:即第一课时重点讲地球的可爱,让学生通过说、看、写来体会地球的可爱。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易破碎。因为只有学生在心里真正认识到地球的可爱才能激发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资源的情感。
教学时,我先用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使学生初步感受地球的可爱。紧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对地球的了解,然后我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后再谈谈对地球的了解又增加了哪些。其次我引用宇航员的话引出可爱,让学生围绕可爱一词从文中找出描写地球可爱的语句或段落,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谈体会等。最后我用地球四季图片激发学生保护地球情感。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4在本次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 ……此处隐藏7010个字……学生的眼睛已经睁得很大了,“愿意当众趴在地上学狗叫的同学请举手……”我的语速很慢,讲第一遍的时候学生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讲第二遍的时候,已经有学生不满:“老师,你不尊重我们……”很好,接下来我顺其自然进入课程的学习。
在我讲《明辨是非》这课的时候,我使用了非常有名的心理学两难选择“海因兹偷药的故事”,这药到底该不该偷?发明家和海因兹到底谁对谁错?要是你做法官,你将如何判案?两难的选择,学生争着举手发表意见,是与非在辩驳中变得清晰。课上完了,学生意犹未尽。
七年级第一学期最后一个单元讲的是学习,如果按照课本条条框框讲下去,可能会落入俗套,这就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思考,我设计了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明白我们人学习的原理,以及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平原区”及如何更好地走出这个区,取得成绩的进步。游戏很简单:我准备了一张打乱了顺序的数字图,打印多份,分发给学生。每个学生人手8份。然后给学生60秒的时间,让其将数字按照顺序连接起来,从1到2,到3,到4……直到时间结束,将连到的最后一个数字圈出来,并写到纸的空白处。重复这个程序8次。这样,每个人就会有8个数字,将这8个数字按照先后顺序标在图表上,并将各点连成一线。最后,每个人都会得出一条“学习曲线”。游戏做完以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坦白说,在进行这个练习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2、人们说:“刀越磨越快”,但是,在我们这个练习中,是这样子的吗?如果不是这样,那是怎么样的?可以呈现你的曲线给大家看看。
3、我们每个人的曲线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或不明显的平原区,甚至是下降区,这是由于什么引起的?类比到我们的学习,你有怎么样的启发?4、请思考,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突破这个学习的平原区?由于学生在之前亲自把自己的学习曲线画出来了,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对“学习”这个话题想法很多,也说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话,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一节好的课,其实并不需要很多花俏的东西,只要能够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紧跟你的思路,去学习,去感悟,就已足够。
二.学生有所感悟是一节好课的评价依据
我认为,一节课无论设计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课堂中有所感悟,那么,这就不能够说是一节好课,甚至不能够说它是一节合格的课。我深深认识到,学生是否有感悟,这是我们难以预料的,因而,我们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能让既成的教案束缚了我们的灵活性。
我在讲《跨越障碍 正确选择》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情景:期末考试中,你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但是你还是做不出来,这意味着你将丢失15分,前十名将与你失之交臂!这时,坐在你后面的好朋友小华递给你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道题的答案,而老师却没有发现,这时你会怎么做呢?在备课的时候,我想学生应该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的,也没有多想。谁知道,上课的时候,我连续提问了三四个学生,他们的答案都是:拿过来,参考;或者是,不接,但是会看上几眼,找到思路。我无奈,问全班学生:“你们都这样做吗?”学生异口同声:“是啊!”我差点晕倒!这可怎么收场!还好,我脑袋灵光一闪,再问:“恩,大家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那么,再请大家想一想,你的试卷发下来了,你的分数由原来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心情如何啊?”有学生马上就说:“高兴!”“哦,高兴。可以理解。仅仅是高兴吗?”这下,学生开始沉默,我请了几个看起来有想法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回答基本上一致:会有一点点开心,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为这不是我的成绩,我也担心被其他同学,或者被老师发现。听的学生也微微点头,我心中窃喜。“是啊,会有一点点高兴,毕竟得了高分;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为做了亏心事啊。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然后,我又和他们讲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网的杀人犯,在经过了十几二十年后,总会自己去自首的事例。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加值观目标,完成得非常好。
我的学生一直很喜欢上思品课,不是因为我每节课都能够设计得很好,或者每节课都能找出一些新鲜有趣的材料让他们思考,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他们喜欢我上课的风格,我会很坦然地在课堂上表达我的喜怒哀乐,学生喜欢一个真实的老师,因而爱屋及乌喜欢上一门课程。
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15今天,我教学了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11板块的第一课——《永远的一课》。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了文本带给我们的教育与熏陶、感悟,并深深的感动。我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而我不禁思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结合我这节课我觉得,努力从以下方面入手,久之,会有所成就。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哈尔威船长》一课,通过介绍对哈尔威船长的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和他英雄形象,充分表达了他大义凛然的精神,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知道什么是英雄吗?谁能列举以为英雄?谈一谈你对他的认识?”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英雄的热爱与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英雄的膜拜,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开展各种读课文的形式,鼓励学生从读中感悟,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内心的共鸣。与潜移默化中感受语文,却不留刀斧之痕。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