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教学片断:
1、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感知分数的意义
(1)、请每个学生拿出一个圆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片的几分之几?(师把上图贴在黑扳上,写上 )
(2)、把8个圆纸片,平均分成4份,用色笔涂其中的1份,师贴,并板书。
(3)师启:把什么来分?怎么分?
分几份?其中1份是多少?(生讲师板书)
一个圆片 平均分 4份
8个圆纸片 平均分 4份
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4)、做议一议。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师: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出示书中的两幅图。
让学生看图后回答:
图1、图2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1份是几?它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回答。
3、突出“词”的叙述、理解分数意义。
什么叫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
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等用单位“1”这个词表示,再抓住怎么分,分的份数,取的份数等特点,用关键词“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这样的”归纳出意义,再指导看书习,把这些词用曲线划下来。小结: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如45分数单位是 15 的,有4个这样的单位。
教学反思: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组合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所以本节课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在处理教材时,我认为应加重对一些物体可以平均分得到分数的实践过程的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这些物体,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当概括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个概念时,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说、多练,在运用中体会、理解分数的这个意义,明确——谁是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好的体会。
(二)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一味地讲授,也不是仅有教师演示给学生观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在操作中主动探索,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理解了单位“1”,明白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看作单位“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一、充分给学生理解单位“1”的时间。
我在上《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1”,我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
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看起来简单,理解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在上课中,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在本节课中,我还重视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
(4)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5)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二、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
对于本节课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改进、去思考:
(1)教师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强调,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放在教学的重点;
(2)数学课堂上要尽可能精讲多练;
(3)教师要丰富自己激励性语言,对于学生好的表现要通过多样的形式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对某些教学环节的改进设想
在经历了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活动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分数的意义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去设计:只给一个分数,如,让学生举例交流它的含义,之后给学生这样两个分数和让学生再去交流它们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这些关键词语。
在认识分数单位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自学,随后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通过适当的练习及时巩固学生自学效果,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心。
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如下两个内容: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区别。对学生而言,百分数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数,但不理解百分数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设计了教学。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谈谈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 ……此处隐藏11988个字……有助于学生数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数学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渗透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思想,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自己要站在数学思想的高度去看知识点,站得高、看得远,对于教材的把握、前后知识的连贯才能作到运用自如。
3、自学是中学生及成年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首先对新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再一齐解决重、难点。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强,所以在自学前给了提示,围绕几个知识点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提示尝试着去学习、去解决,然后教师再把重、难点和学生进一步探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学生学的有趣、老师教的轻松,何乐而不为?
4、数学概念的语文化教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有利的。数学概念一般都很抽象,理解时往往有些难度。但如果通过语文方式的解释,则会变得容易些。在教学“容积”这一概念时,我曾让学生查阅过字典,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明白了“容”就是容纳的意思,“积”就是体积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容纳的体积,把它说完整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过这样教学,我发现学生一是理解容易,二是因感觉新鲜而气氛活跃了。这堂课教学中,在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出重点词的环节,把一个大概念分小,逐个理解。在理解“若干份”时,通过思考和查阅字典,明白了“若干”是指不定量。这样“若干”一词,学生不仅理解了,还会运用了。数学课堂的教学不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融为一体,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案例】
教学过程:
(一)感知学情
1、揭示课题——分数
2、说分数,介绍分数。
(1)谁来说一个分数?
(2)介绍某个分数的知识。
①意义②各部分名称
3、分数的产生。
(1)从课题中感悟分数的产生。
(2)猜哪个分数最早产生。
(3)介绍分数产生的过程。
(二)、体验分数
1、分实物,动手操作,产生分数
(1)一个苹果(2)1米长的毛线(3)6个苹果(4)10根小棒(5)8颗糖
2、交流分数
(1)苹果(突出平均分)
(2)毛线产生多个分数
(3)6个苹果片突出一个整体
(4)10根小棒产生多个分数
(5)8颗糖产生多个分数
3、概括分数的意义
(1)概括单位“1”①概括单位“1”②找黑板上的单位“1”③举例单位“1”
(2)概括分数的意义①2人小组内交流分数的意义②举手回答分数的意义③感悟数学家说的分数的意义④体会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解答
2、利用媒体反馈交流答案
(四)学习方法的引导
1、本课小结
2、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导。
①看书,看课本
②看课外书,和同学一起讨论
③上网学习
④同学间相互交流
(五)动脑筋回教室
【评析】
这堂数学课,较好地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的这一重要方式。
动手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都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堂课,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例如,在体验“分数的产生”时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苹果、毛线、10根小棒、8颗糖等实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在数学中除了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还可以把10根小棒、8颗糖等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从而进行平均分。
自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
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例如,在教学单位“1”时并没有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在动手分苹果、小棒、糖的过程中感受单位“1”的真正含义。从课堂的学习氛围看出,学生的自主探索,确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因为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优于个体的独自的学习。让学生合作交流,做得比较扎实。例如,在“体验分数”时,老师让学生合作分实物产生分数,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交流中判断其他同学说的分数与所分的实物是否一致,学生在对与错之中掌握知识。这一堂课,学生的合作交流,有自由组合合作交流,有同桌合作探究,有小组合作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交流颇有成效,而不是走过场,搞花架子,流于形式。
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本节课教学步骤主要分为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其一,对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学会的材料,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尝试、自测、总结来完成。即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反馈,主动总结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等就是这样做的。其二,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采取启发诱导等方式。譬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采用的是一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则采取又一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与此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把握得不准确,所以还有些部分所运用的时间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找准重点,更加有力的把握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