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之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之链的教学反思1语文就是语文,只不过更多地体现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绝非语文一科能够独挡其任,谁能说数学、音乐、社会、科学、美术中没有人文?因此,语文应当保持其固有的个性,它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存在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就是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濡养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思想、灵感,负载着人类文化内涵的文章,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熏陶。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既不能简单否定语文训练,片面强调“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实语文“工具性”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才能全面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爱之链的教学反思2这篇课文叙写了乔依关爱老妇人、老妇人关爱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形成了爱的链条,赞颂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爱的美好感情。因此,作者以寓意深刻的“爱之链”为题,传达了作者希望社会上的这种爱之链连续不断、扩展延伸的思想感情。
基于以上情况,本文的教学设计采用“一点突破法”是十分恰当的。从哪儿突破?标题“爱之链”显形象、见内蕴、传深情,新颖可感,统领全篇,从标题突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先根据课文内容探究:为什么取题“爱之链”?相机列出三个点:乔依——老妇人,老妇人——女店主,女店主——乔依。由这三个点扩展开去,归结到爱的链条。这样为进一步理解全文作了必要准备。继而围绕“爱之链”探究爱的链条的主要环节——
乔依——老妇人:紧扣“愣”和“一直”剖解心理活动,突出乔依的乐于助人和朴素希望;
老妇人——女店主:老妇人眼中的餐馆和女店主的情态,让她想起乔依的话,她的无私帮助,使女店主感动不已。
女店主——乔依:关爱艰难辛苦的乔依,安慰乔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揭示老妇人帮助的影响。
设计将这三点用索圈表示链条串联起来,不仅形成了完整的“爱之链”,而且使学生对这“爱之链”有了更为生动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了。
在教学“乔依关爱老妇人”这一内容时,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两点:
一是抓住关键段,通过设想心理活动体现“爱之链”。紧扣“愣”字引导学生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乔依帮助老妇人的特定经过,同时结合“常常”、“一直”理解乔依既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帮助过别人,但从来没有想过应该得到钱的回报,很有深度地表现了乔依乐于助人、不求报答的高尚品格。
二是搭连下一环,以乔依的希望来延展“爱之链”。乔依拒绝老妇人钱的回报,却向老妇人提出了遇上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一点帮助的希望,促成了老妇人后来自觉接续“爱之链”,巧妙地搭连了下一环。
爱之链的教学反思3课文《爱之链》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初拿到手时,觉得不知所措,该从何讲起?于是,静下心来,细细研读文本:课文描写的是在寒冷的冬夜中充满爱的故事,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悄悄资助女店主的故事。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请课文脉路: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资助女店主。再提出一个问题:这两件事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学生很自然的找出了文中的话:“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有的学生这样回答:老妇人受到了乔依爱的感染,于是她把这根爱的接力棒传了下去。
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稍作总结,并点明:这就是课文用“爱之链”做课题的道理,课文也随之结束。高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于是,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以点带面,把相关片段串联起来,最后回到课题,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
爱之链的教学反思4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他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把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与朗读相结合,做到将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用外化的朗读表达促进内化的吸收。我在《爱之链》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是运用这种教学理念贯穿其中。
一、抓住细节,精读感悟
本课课文篇幅长,但内容并不深奥,每一段都精讲肯定不现实的。为了避免繁琐的讲解,我在钻研教材时,就发现这篇课文第四小节是课文第一部分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绝好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就以第四小节为突破口,让学生反复读第四小节,每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乔依具体帮助老妇人的小节;2、抓细节读,细细品读描写乔依帮助老妇人很卖力的语言,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好这段话,感悟运用细节描写的作用,并积累细节描写的语言;3、感悟读,读了这一节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再指导朗读,感受乔伊帮助老妇人的真心诚意;4、揣摩人物的内心后再读5、学生静心默读,谈谈自己从细节描写中发现了什么。这样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二、关注语言,深入文本。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在教学中乔依热心修车时,引导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乔伊虽然生活贫困,但他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透过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由“扶”到“放”,渗透方法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爱之链》这串爱的“金链”上有两个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精读第一个小故事,而这第一个小故事,着重又是第四小节(乔依对老妇人具体帮助的小节)的朗读感悟,而对第二个小故事,则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把课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运用知识学会学习,给学生创设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展开想象,升华“真爱”
在学完全文后,我引导学生以“爱是什么”为开头说几句 ……此处隐藏7857个字……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三、由“扶”到“放”,渗透方法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到了高年级,孩子们更多地要尝试自己学习,等升入初中、高中以后,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爱之链》这串爱的“金链”上有两个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精读第一个小故事,而这第一个小故事,着重又是第四小节(乔依对老妇人具体帮助的小节)的朗读感悟,而对第二个小故事,则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填空: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了 ,突然想起了 ,于是就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课堂上的烦琐分析,设想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把课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努力把“写”挤进课堂。
学生在学完全文后,引导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对“爱”的一点感受,可能要求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要低一点,如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还是练习写“乔依醒来后……”较为适宜。
缺憾:
1、在整个教学中,时间把握不是太好。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时间过长,第二部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不够充裕;
2、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对老妇人的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有所忽视;
3、学生的内心还不能真正走进文本,并不能从感动中学会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可以见一斑。
爱之链的教学反思13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
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课文的主人公不仅仅是乔依,这也不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还是写了两个“帮助”的小故事,第二个片段则从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体写乔依帮助老妇人的段落,再围绕“读了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么”来交流。第二个片段换了个角度,从“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这件事入手,引导学生交流感受。我觉得第二个片段的可取之处在于由“扶”到“放”,渗透方法。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从而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这是一种爱的接力,又形成了一个爱的链子。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都能抓住主要内容完成练习,填得很好。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从女店主的这句话,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也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关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爱之链的教学反思14《爱之链》是一篇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课文在写作上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文章内容注意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进行教学设计之初,首先考虑一定要让学生体会文章写法的妙处。开头第一自然段对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内心的心境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为了使学生能够进入人物的内心,我让学生不断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一遍遍的朗读体会到了乔伊的凄惨的境遇和心境。之后让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的描写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形象。
但课堂的实际效果却非常不理想。在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过程中,学生虽一遍遍地朗读,但学生不能够抓住凄凉这个词去体会。第一个环节结束后,课堂便陷入了无奈的沉闷之中。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课堂究竟怎么了?我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课堂是思维互相碰撞的令人愉悦的,课堂上学生应敢于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反观这节课,学生的状态却表现的异常“麻木”。有人说,六年级的学生本身就表现比较沉闷,不太爱发言。但想一想第一课时学生面对“老妇人哪来的笔和纸”这个问题时,热情高涨,学生猜测了种种的可能性,并发现了新的问题,老妇人为什么没有直接给女店主钱,却用这种方式?最后得出了老妇人这样做是出于对人的尊重的考虑这样一个结论。为什么会有这样悬殊如此大的课堂状态呢?其实很简单,有时候老师为了更为理想的考虑,希望学生能有对文章深入解读的能力。可学生毕竟是学生,学生需要什么,怎么能够吸引学生,老师就有些忽略,没有深入研究。所以,问题的创设是学生课堂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积极探讨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课堂应为学生创设安静思索的空间。问题是,学生面对整篇文章如何入手呢?需要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实践的时间。但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课堂应成为学生畅快表达的舞台。六年级的课堂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想,具备良好表达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起来滔滔不绝。可实际情况是学生不愿表达也不会表达不敢表达。因此,迫切要解决的是学生表达信心的培养,学生表达习惯的训练,学生阅读方法的教导。
理想的课堂应是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发展的课堂。一堂课如果仅仅是热热闹闹,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的习得,语言的丰富没有一点帮助,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呢?备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哪些地方是学生的课堂上的生成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有所得。也应考虑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和检测,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爱之链的教学反思15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关注课文的细节描写,关注文本中情节的独特构思,学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语言,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这样的课,“语文味儿”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一种倾向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掩盖另一种倾向。矫枉过正,或许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语文训练与这样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两大“帮派”,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训练似乎也少了一些东西,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一味地让他们去表达,学生没能从文本语言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达。一句话,吸收内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运用文本?如何让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得更实一些?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更加自然、和谐呢?我和同行老师又陷入了沉思。
经过慢慢的尝试,我不得不坐下静静地思考:语文是什么?母语教育学什么?“感悟”中如何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翻阅相关书籍,我认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却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工具”。小学作为母语的起始阶段,应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感悟文字背后蕴藏的人文内涵。